郑庄公
郑庄公,春秋小霸,姬姓,郑氏,名寤生,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。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,前743至前701年在位。郑庄公是一个有战略眼光,精权谋、善外交的政治家。其过人的政治才能,也是他在春秋列国纷争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。郑庄公一生功业辉煌,在位期间,分别击败过周、虢、卫、蔡、陈联军及宋、陈、蔡、卫、鲁等国联军。御燕、侵陈,大胜之;伐许、克息、御北戎,攻必克,战必胜,可谓战绩显赫,使得郑国空前强盛,就连当时的大国——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。 郑武公十四年(前757年),其夫人武姜生公子寤生。郑武公十七年(前754年),又生少子叔段。因寤生出生时难产(还有一种解释为窹生为其母梦中所生),所以姜氏不喜欢他,而宠爱他的弟弟叔段。但武公还是立了长子寤生为太子。 郑武公二十七年(公元前744年),郑武公病重,武姜在武公面前说叔段贤明,想让武公改立段为太子,但武公没有应允。前743年,郑武公病逝,太子寤生继承君位,是为郑庄公。

春秋时期,郑庄公在郑国(在今郑州境内的新郑一带)做了国君之后,他的母亲姜氏逼他将郑国的京城(在今郑州境内的荥阳)封给他的弟弟叔段。当时,京城是郑国北方最大的城邑,也是郑国北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要地。所以,大臣们对姜氏的提议都坚决反对,并要求铲除叔段。

 

郑庄公对于这件事有自己的思路,他说:“这是老妈要我把京城封给我的弟弟,不过,多行不义必自毙,我就故且先忍耐吧。”于是,郑庄公就先把京城封给了叔段。

 

叔段到了京城后,立即开始招兵买马,屯粮练兵,企图谋反。大臣们又请求郑庄公出兵铲除叔段。郑庄公说:“现在还不到时候,他会自取其祸的。”

 

不久,叔段又在北方占领了郑国地盘上的两个城镇。郑国的那些老干部们忍无可忍,都劝说郑庄公赶快发兵铲除叔段。郑庄公说:“他还没有充分暴露,先不用管他。”

 

过了一段时间,郑庄公看到铲除叔段的时机已经成熟,就借口向自己的老妈姜氏汇报工作情况,并说他要去洛阳朝见周朝天子。姜氏以为郑庄公真的要去洛阳,就立刻派人送密信给叔段,让他发兵攻打郑国的都城,然后夺取君王之位。谁知,叔段领兵出京城不远,就被郑庄公预先埋伏的大军给歼灭了。

 

郑庄公的这种谋略被后人称为欲擒故纵之计谋,并被写进了兵法,为许多人所沿用。在消灭叔段的庆功和总结大会上,郑庄公得意地总结自己创立的欲擒故纵之计,他说:“消灭敌人时要善于等待,要有诚心和耐心,这样才会获得成功。其实,‘纵’不是彻底放弃,是稍微松懈一下,而且,打仗的目的是消灭敌人,如果逼得敌人狗急跳墙,垂死挣扎,自己损兵失地,是不可取的。暂时放敌人一马,不等于放虎归山,这样可以最后寻找机会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。‘擒’和‘纵’看似是一对矛盾,其实并不矛盾,‘擒’是目的,‘纵’是方法。”郑庄公说完,开心地笑了,他的下属也都纷纷点头称赞。

 

 

郑庄公政治智慧的高明,表现之一为遇事能忍。苏轼《留侯论》有云:“古之所谓豪杰之士,必有过人之节,人情有所不能忍者。匹夫见辱,拔剑而起,挺身而斗,此不足为勇也。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。此其所挟持者甚大,而其志甚远也。”郑庄公就是这样的人。当他的母亲姜氏与胞弟叔段串通一气,给他多方制造麻烦的时候,他能做到隐忍不发。叔段想占好的地方,他就把叔段分封到京地;叔段贪欲不足,大修城邑,图谋不轨,他也装出一副漫不经意的样子,忍下一时之气。

 

郑庄公政治智慧的高明,表现之二为出手能狠。郑庄公在胞弟逼宫问题上的隐忍,在周桓王打击面前的退让,说到底不是单纯的隐忍或退让,而属于韬光养晦,后发制人。他不曾马上实施反制,是他不愿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过早地和对手摊牌。所以,郑庄公在隐忍的同时,私底下一直在作充分的准备,以求一招制敌。可笑的是,他的对手却对此茫然无知,把郑庄公的克制隐忍、妥协退让误认为是软弱可欺,于是乎步步进逼:叔段动员军队企图偷袭郑国国都,周桓王大举起兵进犯郑国纵深之地。谁知他们忘乎所以的举动,恰好为郑庄公痛下决心全面反击提供了机会,在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,他予对手以迎头痛击:“克段于鄢”,一举端掉国内动乱的祸根;战于长葛,用新型的“鱼丽”阵法杀得周室联军人仰马翻,落花流水,连周桓王本人也中箭负伤。可见,不出手则罢,一旦出手,就又准又狠,雷霆万钧,摧枯拉朽,给对手以毁灭性的打击。这也是郑庄公战略意识高度成熟的显著标志。

 

郑庄公政治智慧的高明,表现之三为善后能稳。孔子说“过犹不及”。真正高明的战略家对战略目标的设定都是非常理智的,决不会在胜利面前头脑发热,忘乎所以,而是能注意掌握分寸适可而止,见好便收,用现代的话讲,就是能做到“有理,有利,有节”。郑庄公在这方面的作为,同样可圈可点。当挫败叔段的叛乱阴谋、迫使他逃窜共地后,郑庄公便不再追击,因为他知道,叔段此时已惶惶似丧家之犬,实在不值得继续花功夫去对付。